
在 2007 年上映、由曾主演全球影迷讚譽有佳的經典大作《神秘河流》、《他不笨,他是我爸爸》、《自由大道》之兩屆奧斯卡影帝 西恩潘 Sean Penn 所執導《阿拉斯加之死》完美了重現發生於美國 1990-1992 年的真實故事,更昇華了原先在 1996 年對主角的大自然之旅相當欽佩的探險家兼作家 強克拉庫爾 Jon Krakauer 所報導撰寫的暢銷同名著作。
在美國男星 艾米爾荷許 詮釋之下的故事主角 克里斯 Christopher McCandless a.k.a 亞歷山大超級浪人(Alexander Supertramp)中,這位剛於名校大學畢業、天資聰穎的年輕人,對大自然的探險精神以及因家庭種種黑暗陰影下所造成的壓抑、憤怒與其堅持不懈的性格終究是釀造了,亦說是成就了這樁撼動並啟發無數世人的悲劇壯舉。

在克里斯的旅程中,各種自拍照片如今顯得意義非凡。在連續好幾個月裡,他獨自靠著點22來福槍穿梭於荒野與叢林間狩獵並採集果樹維生。
隨著電影中大量90年代經典油漬搖滾(Grunge)與民謠搖滾(Folk rock)元素的精緻配樂,更顯畫面中漫步在荒野旅程的愜意與浪漫。這些作品誕生了《阿拉斯加之死》電影原聲帶,它們正是來自美國知名另類搖滾樂團 珍珠果醬 Pearl Jam 的主唱兼吉他手、頂尖音樂人 Eddie Vedder 之手。
在畢業後捐出所有儲蓄並與親人不告而別,毅然決然離鄉背井、燒光現金、浪跡天涯的700多天中,與克里斯生前因緣相遇、互動親密的有充滿友愛的嬉皮夫婦(女主人為 Jan Burres)、豪邁的農場雇主韋恩(Wayne Westerberg)-他們皆在下方影片中前往了如今成為世界熱門景點,也就是克里斯最後駐足的142號廢棄巴士上,緬懷共同的回憶。
此外還有奔放的丹麥情侶、在嬉皮村再次相逢的嬉皮夫婦與友達以上的才女崔西、孤單的善良老人隆恩,乃至片中真實飾演本人的知名藝術家 Leonard Knight 以及載克里斯生前最後一程的阿拉斯加大叔 Jim Gallien。
在幾乎長達兩年的超級流浪中,許多與克里斯有一面之緣的熱心人士,在阿拉斯加之死的憾事發生後,主動或被動的透過了訪談描述,協助還原故事,乃是著作與電影問世的幕後功臣,而在這些緣份交織下,讓電影的代入感格外真實。

片中飾演自己的 Jim Gallien 是載克里斯到達終點站的關鍵人物。貼心勸說裝備短缺的克里斯是否考慮準備充足再出發,在離別前更送出了自己的靴子。他正是克里斯最後一次接觸到的人 -「如果你活著回來,打電話給我,我會跟你說怎麼把靴子還給我。」
在許多人不斷探討克里斯究竟是個人誤判還是因植物圖鑑描述不全,導致他在阿拉斯加荒野中誤食毒物最終於142號巴士上邁向死亡後,2013年與2015年的《紐約客》專欄文章終於釐清了關鍵真相:How Chris McCandless Died、How Chris McCandless Died: An Update
追蹤阿拉斯加之死長達20多年的作家克拉庫爾總算進一步證實克里斯所食用的野生馬鈴薯種子中,含有從前認為是良性,但實際卻是具有毒性的氨基酸成份。
此外在2015年3月《野外與環境醫學期刊》(Wilderness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刊登了由眾多科學家和克拉庫爾共同掛名的論文,證實野馬鈴薯在不同季節、不同部位可能含有不同程度的左旋刀豆胺基酸(L-canavanine)這種有毒的鹼性氨基酸 - 這也讓傾向製造輿論抨擊克里斯「自食惡果」的聲量更加減少。

在故事最後一趟旅程 - 阿拉斯加荒野中,以為被季節洪水所困(實際卻因沒有地圖而錯過了附近的庇護所與交通管道)並在食物短缺下誤食了有毒植物後,預知死亡的克里斯,拍下了生前的最後照片。

照片手中拿的字條正是克里斯的著名遺言:感謝主讓我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再見了,願主保佑大家。
與克里斯在相同環境下成長,也是整個故事不可或缺的資訊來源 - 生前生後最瞭解他的妹妹卡琳(Carine McCandless)於2014年正式出版了親自撰寫的《The Wild Truth》在這本散發勇敢正能量的著作,比起電影和原作更加詳細描述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多次受到父親虐打以及其父向母親施暴並不斷激烈爭吵等慘痛的家庭悲劇與種種惡行;而想要離開卻沒能堅持動作的母親原先是婚姻中的第三者,最後卻諷刺成為受害者與釀成悲劇的原因之一。
在我們哀號的同時,冷不防鞭打過來的皮條是尖銳且迅速,我永遠忘不了當我抬頭尋求一絲憐憫,發現父親帶著扭曲笑容有如嗑藥般的沉溺於施暴的快感中。
這也解釋了為何克里斯要與家人不告而別,更揭發了一個看似幸福家庭的虛偽包裝下所暗藏的家暴危機。這個成長經歷促成了克里斯種種性格,連作者克拉庫爾都在拚湊故事時發現克里斯的個性是「 複雜且矛盾的」。
這個心境想必是心中的委屈、壓抑與怒火難以平熄,他也同時發展出崇高理想與過人毅力去跨越這些壓迫。因此在克里斯下定決心尋找人生意義的自我救贖中, 締造了驚醒世人的極端壯舉,亦迎來了他的生命終章。

克里斯妹妹的《The Wild Truth》出版後,讓質疑哥哥出走對家人是極其殘忍的言論徹底終止。相信剛好在眾多影迷對今年電影大作《小丑》的熱烈討論中,能夠深刻體會到像《阿拉斯加之死》這樁奇事之所以誕生、克里斯之所以有如此選擇 - 其中的所有因果、 他人與自身的所有行逕和抉擇,最後都是相輔相成的。
看完《阿拉斯加之死》並開始研究其中故事的筆者光哥,擁有一個類似的家庭傷疤,也同樣懷有擁抱自然的憧憬,這讓光哥在克里斯的故事中獲得了無數心得與啟發。如今隨著人生經歷,在音樂的洗滌下找到了一些答案,更在克里斯這些貨真價實的故事中,徹底看到了改變的勇氣與珍貴。

年僅22歲就厭倦了文明社會的價值、轉身放眼自然。一趟關於終極旅行的意義,同時亦是一個掃脫陰霾的過程、嘗試真誠地擁抱世界。在步入生命終點的前一個月,獨自在荒野生活數月之久的克里斯終在阿拉斯加的142號廢棄巴士上,寫下了全新體悟。
真正的幸福,是需要與人分享才會真實存在(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有人認為克里斯在準備不足下前往阿拉斯加荒野的魯莽行徑令他提早迎接死亡是必然的,更多人則是感到婉惜不已。但讓我們換個方向思考:克里斯的英年早逝,體現了悲劇的價值、一份世人對生命遺憾的高度關注;這就是造就了強克拉庫爾與西恩潘手下驚天動地的《阿拉斯加之死》- 一個探討人倫悲劇、反思家庭和睦重要性的莫大議題,更是一個啟發無數世人、永垂不朽的冒險傳奇。

延伸閱讀與資料參考:
《阿拉斯加之死》背後的殘酷真相
【電影冷知識】必須敬畏的真兇——《阿拉斯加之死》謎題破解

「視聽藝術如光,傳遞豐富生命體悟」-國小受西洋金屬搖滾樂荼毒(?)始於無名小站〈山羊頭訓育所〉介紹音樂,後從玩樂團走入創業,組建海肯黑卡雜誌。以推廣多元小眾文化為理念,與大家攜手提升華語圈品味的國際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