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 年 7 月 23 日,被譽為全世界最偉大女歌手之一的傳奇爵士女伶 Amy Winehouse(艾美懷絲),因「酒精中毒」被發現陳屍在自家公寓,遺憾加入了傳說中的 27 club;毫不免俗,她也經常被我們我們再三介紹的 Grunge 傳奇且同為 27 clubs 成員 Kurt Cobain,以及 Jimi Hendrix 甚至是 Duffy 的生涯軌跡平行討論。
在短短不到十年的音樂生涯中,她單憑著兩張正式專輯橫掃了各指標性的國際音樂獎項,影響了大眾市場對爵士樂的認知,連 Adele 也曾公開說 Amy Winehouse 是她的創作啟蒙。而她獨特的濃黑眼線、高聳髮髻及復古的穿衣哲學,也讓她成為現今時尚界的指標性繆思。於這 11 周年忌日,黑卡雜誌為其獻上完整專欄介紹以及無限懷念。

筆者第一次聽到 Amy Winehouse 的歌是在多年前某個颱風天的夜車上。細碎雨聲搭配 Lo-fi 感十足的廣播音質讓人昏昏欲睡。隨著 DJ 的介紹,突然一段俐落的鼓點強勢登場,毫無前奏、夾帶著她如同被煙燻過的獨特嗓音,單刀直入地霸佔了全車乘客的聽覺。
那首正是將她推上生涯另一高峰的〈Rehab〉- 一首把她的與眾不同、才華、境遇與自我掙扎完整具現化的,人生代表之作。
一段蕩氣迴腸、妖媚野性,卻直率真誠的爵士藍調夢
生於英國倫敦的中產階級家庭,在家中許多成員對爵士樂各有淵源的影響下,耳濡目染的 Amy Winehouse 從小就展現了驚人的音樂天賦及創作才華。她就像一個被裝填了爵士老靈魂的慵懶玩家,吞吐著與她年齡不符的滄桑嗓音,信手把玩 Jazz、Soul、R&B、雷鬼⋯等多樣曲風。在樂壇從發跡到爆紅的事實,在她身上發生地是如此的勢不可擋、卻又理所當然。
諷刺的是,如此爆炸性的崛起伴隨的是令人唏噓的殞落。當她因酒精中毒而身亡的消息發佈之後,錯愕之餘,人們第一時間浮現腦海的或許是:「也許她真的被自己嗓子裡過量的酒精成分醉的不省人事了吧。」
《AMY》離世五年後的蓋棺論定之作?
2015 年,在導演 Asif Kapadia 的鏡頭下,世人得以以某種更貼近的視角,重新認識這位如流星般劃過流行樂壇,但刻下深深烙印的傳奇女子。事實上,筆者覺得若單以此片來理解 Amy Winehouse 這個「創作者 / 歌手」是稍嫌可惜的,整部片在描寫她的天賦及成就上略顯單薄,而花了較大篇幅專注於她所經歷的是非、緋聞,以及混亂的私生活。
但毋庸置疑的是,此片能讓觀眾以另一個更具血肉的視角來認識 Amy Winehouse 這個「人」。異於許多傳記形式的電影,這部紀錄片不流於造神、不在於過分歌頌一個曾閃耀過的天生歌姬,而是陳述一個滿腹才華的少女,如何在種種巨大壓力下走向崩毀。
你同時可以看到愛情和另一半如何影響一個女人至深,她的創作、她的失足皆為了同一個原因;而她的才華也毫不吝嗇的將她快速推向頂峰,卻沒有給她足夠強大的心靈去消化這一切。
於《AMY》這部電影的世界觀來看,當結局是已知的悲劇時,勢必將有人會是敘事視角下迫使星星殞落的反派角色,這也造就了本片最大的爭議點:片中直指其前夫 Blake 是帶領她接近毒品與酒精的元兇,還有隱喻父親 Mitch 與其家人是間接拖垮了 Amy Winehouse 的主因。
也許這是催生出 2021 BBC 版紀錄片 Reclaiming Amy 的主要原因。此部紀錄片是由 Amy Winehouse 的家人主導,與 BBC 合作的另一重製版本。
造神與毀神並行的狗仔文化
其實主流媒體對還在世時的 Amy Winehouse 十分不友善(程度大概像後期的 Michael Jackson、早期的 Justin Bieber),Amy Winehouse 突然變成了怎麼挖苦、開玩笑都合理的一個角色。除了因為她極富話題性的個人行為之外,無孔不入的「狗仔文化」更是將這股集體嘲笑推波助瀾到一個巔峰。
他們這樣稱呼她:「A filthy-mouthed, down-to-earth diva.」,狗仔追逐她滿腹才華的星光熠熠,卻同時虎視眈眈她所有脫序的一舉一動,再把那些不堪赤裸地攤在大眾面前,左手造神右手毀神。
若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在,或是能夠支撐心靈的陪伴者,真的很難在如此環境穩健地存活著。難以細數有多少明星被一手摧毀在這樣的輪迴中,《AMY》也花了很大的篇幅在 Amy Winehouse 身上探討娛樂產業的這一塊黑暗面。

《AMY》中的一幀畫面 — 2006 年第 50 屆葛萊美頒獎典禮的舞台上,當 Amy Winehouse 從偶像 Tony Bennett 口中得知自己是得主的那幕表情:呆滯、驚訝、害羞、欣喜若狂。
「她其實只是個女孩。」
但人們太習慣她站在鎂光燈下,被成名烘托得過分巨大的身影,以致於群眾、媒體,甚至是 Amy Winehouse 自己,都忘記了這件簡單卻重要的事實。
而整部片最令人餘韻深長的一段,是 Tony Bennett 在尾聲時,留給過世的她的一句話:
「Slow down, You’re too important.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兩代爵士傳奇 Tony Bennett 與 Amy Winehouse 的經典合作,Amy 在偶像面前的興奮及羞澀之情完全溢於言表。雖說傳記類型的作品本來就各有理解角度,但公允來說,這部片的確獲得了 2016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肯定,IMBD 也有 7.8 的不錯成績。
整體來說個人是滿喜歡的,非常推薦花點時間去把這部片補完,你很難不愛上這個脆弱、瘋狂、單純又才華洋溢的可愛女人。
I cheated myself, Like I knew I would,
I told you I was trouble, Yea you know that I’m no good.
不管是否真有「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的既定公式,在遺憾及唏噓之餘,她那令人難以戒斷的存在感,以及無與倫比的音樂能量也將永續流傳;Amy Winehouse (1983/9/14-2011/7/23) 如同所有逝去的偉大,吾心永存。
最後,送給 Amy Winehouse
以及所有為酒精所困的人們一首
yo alcoholic girl 妳有別的選擇
so 如果妳想知道 去問 snoopy doggy doggy doggy dog…
代表人生的文獻是食譜及歌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