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數十年的如今,經駭客攻擊再次引爆網路 — 今年五月,大型動漫資料庫與社群網站 MyAnimeList 遭到駭客攻擊,他們將網頁替換為 1998 年的科幻、心理恐怖動畫「玲音 Lain」的資料,並操控評分、刪除所有七分以下評價又將其餘動畫名稱改為 Let’s All Love Lain。


事件至今仍然不確定駭客的動機,無論他們是否為狂粉或者意義為何,但因此重新在網路上掀起熱潮已是不爭的事實。這除了讓更多人挖掘到這部動畫,更讓看過的觀眾們嗅到駭客選這部作品,作為目標背後的諷刺與致敬意味。至今長達三十餘年卻仍不斷發酵的《玲音 Lain》確實堪稱九零末賽博驚悚之最。
連 EVA 導演庵野秀明,都不一定看得懂
在世紀交替之初,以庵野秀明為首開創的實驗性動畫風潮,迎來承先啟後之作 —《玲音》(除了動畫還有遊戲、漫畫劇情,本篇僅介紹動畫範疇),本作誕生於 1998 年,由業界老牌 MADHOUSE 出身的 TRIANGLE STAFF 所製作,講述一個平凡少女倉玲音收到已自殺同學的 E-mail,在調查的途中漸漸挖掘「網路」背後的秘密以及自己的身世。
作為科幻恐怖的題材,廣泛卻又晦澀的對於網路發展、哲學、科幻與社會等議題等一系列探討,這也是製作組對於當時日本現狀的反思與預言。然而過於前衛的意識流動畫,在當年接受度並不高,加上本作的精神續作《Despra》也因監督早逝而再無消息,《玲音》最終成為那個年代一段異色且晦暗的碎片。


為何它會流傳至今,甚至被不少人奉為圭臬?
《玲音》繼承《EVA》超現實作畫的血脈,雖然演出分鏡、作畫都稍嫌沈悶,然而它就是憑藉一些細小、可能沒人注意到的細節,烘托出整體龐大的情境體驗。透過時間醞釀,當越來越多人理解了本作的內核,又衍伸出一系列正反辯駁時,《玲音》日漸從「冷門」跨域到「經典」的範疇(特別是在美國的熱度又更高)。
播送之後本作於 1998 年榮獲日本第二屆文化廳媒體藝術節動畫部門優秀獎,評審以「描述電腦發展和人類生活方式的同時,對當代人類存在的質疑,以及其深刻的哲學意涵」給予極高的評價。由上田耕行擔任原案、小中千昭編劇、中村隆太郎導演、安倍吉俊 擔任角色設定等如今看來極強的陣容,也不難想像他們經過本作後所獲得的各項肯定。
賽博與迷幻的交錯與碎核粉最愛
本作的出圈有部分得歸功於那一首主題曲〈duvet〉,如同本作的晦澀難懂,這支英國樂隊 Bôa 也散發著難以言喻的陰鬱氣質;Jasmine Rodgers 飄渺如絲的嗓音,穿插樂器、合成器的虛擬體感,回頭再看劇情與開頭那句「Present day, present time」,驚艷製作團隊選曲品味之餘,更是留下只可意會的反覆播放。
而近年則有不少介紹小眾文化的媒體放上 80-90’s 的另類動畫,或是因演算法而大量產出的二次元暗黑系 Breakcore 碎核電子樂皆以此類動畫作封面。最後經過駭客事件與網路已經邁向下一個紀元的如今,本作都在嘗試提醒人們回首思考當虛擬現實的交界日漸模糊,我們更該如何關注於自身與內心的平衡。
悪いな。150階(ひゃくごじゅうかい)くらいまではこの手刀(しゅとう)一本(いっぽん)で行くつもりなんだ。
–《Hunter × Hunter》__キルア=ゾルディッ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