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 x 死 x 機器人》第三季於前日終於釋出全部集數,而最後一集的《吉巴羅 Jibaro》也無愧壓軸之姿,從人物塑造、故事隱喻到美術效果,各方面無不引起廣大討論,可說是第三季最具話題性的一集!

《吉巴羅》並非西班牙導演 Alberto Mielgo 的短篇神作之始,早在愛死機器人第一季架構於港式賽博龐克中的 The Witness《目擊者》與甫獲得今年奧斯卡殊榮的 THE WINDSHIELD WIPER 皆是他簡短、有力篇幅呈現長遠餘韻的敘事經典。
除了狂麗的視覺衝擊之外,無台詞且架空時間軸的《吉巴羅》,更在劇情面給予大眾更多的想像空間。「用聲線蠱惑人心的湖中女妖,因失聰而僥倖存活的騎士,兩個角色在各種欲念中發生命運的交纏,最終走向令人意外的非典型結局。」
在這波熱烈的討論度中,我們可以看見寓意和故事線上的多元詮釋。如:殖民歷史、神話賦義、父權與女權的拉扯等,均表現出非常精彩的剖析;且無論正確與否,從 Alberto Mielgo 穿梭諸多訪談的各種留白中,也可推敲出無所謂「正解」的創作設定。可知《吉巴羅》的存在方式即如藝術作品,賦予閱聽者各自解讀的視角,成就我們心中各自的價值觀。
所以比起繼續深掘或猜測創作者背後的意旨,此篇更想試著從動畫的整體構成來探討本作不可忽視的藝術價值。
突破極限的老派電繪畫面構成
相較於過往作品中愈「靜態」、「無機」的城市舞台,如何呈現出光影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場景是 Alberto Mielgo 此次直面的巨大挑戰。閃動的林蔭、波光粼粼的湖面、樹林間群飛的驚弓之鳥……,《吉巴羅》在寫實度全不馬虎,令製作團隊花費兩週時間奔走美國各地、取材森林的不同面貌;並利用大量的 2D 繪製技術結合 3D 的 CGI 動畫製作,打造出沈靜卻具有強烈生命動感的草木風光。
而《吉巴羅》的亮點不僅止於對場景的細緻操作,還包括人物動作的流暢性及戲劇性。從每個角色栩栩如生的動作來看,你會以為這又是一個以真人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結合 CGI 繪製的成果,但事實並非如此。
製作團隊聘請了專業的舞者團隊,共同思考角色之間每個動作的動機,以及如何透過肢體傳遞訊息與感受後,耗時兩週完成舞蹈排練和拍攝。接著再利用鏡頭下的動作,以老派電繪技法及 3D 建模,搭配關鍵影格動畫(keyframe animation),一筆一幀地呈現角色妖嬈詭譎的寫實律動。


Mielgo 也透露,他們是故意使用舞者而非特技演員作為角色的動態參考。舞者飽含情感及敘事效果的肢體語言,能讓角色的動態更具侵略性及張力。而實際上結合了現代舞的呈現方式,的確讓《吉巴羅》的藝術美感更上層樓。
帶入感十足的視覺與聽覺操作
雖然細緻且充滿生命力的動畫效果為《吉巴羅》打造了栩栩如生的迷人場景,但讓觀眾更身歷其境的重要關鍵,則是如「電影運鏡」般的呈現手法,以及對「聲音」的靈活操作。如此在視覺、聽覺上運用大量暗示的技巧,大大提高了觀眾的「帶入感」。
劇烈晃動、伴隨角色不斷跳轉的混亂視角,彷彿濺灑在鏡頭上的水花與血漬,因人物移動時而模糊的焦距等,這些畫面強調了動畫中令人不安的氛圍,使觀者直面劇情張力及壓力。同時像是各種暗示,告訴觀眾似乎真的有人在「掌鏡」,跟著角色奔跑、跌落,你會暫時忘卻自己其實正收看一部繪製出來的作品,而不覺被人物場景的真實性所說服。


湖中女妖的魅惑歌聲,或者失聰的騎士……,在《吉巴羅》劇情面與「聲音」息息相關的無對白狀態下,憑藉「聲音切換」來暗示「人物視角切換」的方式十分高明。
例如從開始前幾幕我們可以聽到森林及騎士們行軍的嘈雜聲,而當鏡頭拉近騎士及其耳朵瞬間,所有聲音突兀被抽離,我們在下一秒立刻得知視角已切換成聾騎士,並了解到他與旁人不同的「殘疾」。
至於女妖身上的珠寶鱗片隨著舞動的輕撞聲,女妖晚上探訪騎士時珠寶與盔甲相碰的聲響,沒入水面下後的模糊不清等音效,也能明白本作在其餘聲音處理的有機細膩。

再次定義動畫的藝術價值
Mielgo 在外媒訪談中也曾提及製作《吉巴羅》面臨到的種種挑戰:
這部電影在技術層面來看十分複雜,像是呈現盔甲、珠寶在水中移動,甚至是碰撞而飛濺出水珠的質感,這些都是極具挑戰性(事實上令人十分痛苦的),但我想突破這些技術的界線,將它的藝術可能性推到極限。
《吉巴羅》運轉許多在製作動畫中最費力的技巧,呈現出一有機且迷人的世界。也許這些為了藝術而投入的痛苦,的確在某些層面上賦予作品更令人難以忘懷的獨特美感。


由名導 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死侍》導演 提姆.米勒(Tim Miller)合作監製的《愛 x 死 x 機器人》系列之所以珍貴,除了提供一個讓更多新銳導演能夠毫無框架進行創作的舞台,也在於其再再向消費市場傳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
動畫並不僅限於為了兒童製作,成人向動畫也不一定要通俗譁眾;它可以充滿實驗性、飽含藝術價值,甚至具有大眾教育意義的。
代表人生的文獻是食譜及歌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