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x 死 x 機器人導演耗時七年再登巔峰之作《THE WINDSHIELD WIPER》勇奪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1212131313 01

2022 奧斯卡頒獎典禮在三月底盛大展開,雖然落幕後許多資訊似乎被排山倒海的 Will Smith 掌摑迷因 淹沒,但榮獲此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獨立作品《THE WINDSHIELD WIPER》絕對不容錯過!

掌摑事件之餘,別忘關注在流量底下的神作

此部 15 分鐘的短篇動畫由曾擔任《創:崛起》、《蜘蛛人:新宇宙》的視覺顧問,以及《愛 x 死 x 機器人:目擊者》的導演 Alberto Mielgo 所執導。延續上述提及的幾部視覺經典之作,Alberto 此次帶來了不只在畫面上引人入勝,同時更發人深省的優質作品。

如雨刷水痕般的後現代愛情觀

此部動畫的命名乍看讓人摸不著頭緒,其實 Alberto Mielgo 試圖用擋風玻璃上的雨刷水痕,隱喻這資訊世代的愛情價值觀:「在雨刷快速的擺動節奏中產生的每一道水痕,皆如同某一種形式的情感,我們雖然都稱之為愛,但事實上樣貌卻各形各色,唯一的共通點也許是「稍縱即逝」。」

《THE WINDSHIELD WIPER》的畫面始於一間嘈雜的餐廳,在充滿男男女女對話的背景聲中,一位坐在窗邊的男子點起了煙,對著觀眾提出了一個永恆的大哉問:「What is Love?」

選購 Love, Death & Robots 相關收藏,歡迎點此前往海肯商城支持我們以推廣更多國際影視作品

qHCE oAQ

沒有一個固定的故事線,整部動畫由一系列跳轉的情境與場景所組合而成——一些平庸卻深刻,雋永卻惆悵,幾乎沒有台詞的畫面探究著現代人對於「愛」的定義。而這些平凡但過分真實的片段,都是我們充滿既視感的日常。

全 CG 製作的印象派手繪畫面

作為一部完全獨立作品,《THE WINDSHIELD WIPER》是由一群藝術家及動畫師在各自正職的空檔中參與製作,歷時近七年才正式完成。但也正因為沒有業主需求所限制,這部動畫能夠大膽嘗試以具挑戰性的全 CG 繪製技法,呈現十分原始、2D,但充滿想像力與個人風格的高質感手繪畫面。

畫師出身的 Alberto Mielgo 旨在致敬印象派的創作方式,捨棄多餘的細節,透過簡單的元素及筆觸讓觀眾快速抓到重點並留下深刻印象,佐以如詩篇般的意識流敘事手法,整部作品呈現了獨一無二的視覺美感及藝術價值,在此屆奧斯卡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

憶起追殺迴圈神級數,座落香港的畫面既視感

為了完成動畫中的眾多日常場景,Alberto Mielgo 走訪了世界各地進行取材,有趣的是似乎可以從此部作品及上一步視覺神作《愛 x 死 x 機器人:目擊者》中,嗅探到他對亞洲地區尤其是「香港」的情有獨鍾。兩部動畫皆大量參考了香港特有的街景,呈現密集且壓抑的視覺感,從相似的畫風及用色來看,甚至一瞬間會認為兩部作品的宇宙也許有機會相連。

最後丟出了的耐人尋味答案,留給觀眾細細咀嚼這部作品的綿長餘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THE WINDSHIELD WIPER》的主要 BGM 使用了法國創作歌手 SOKO 於 2012 年的作品〈We Might Be Dead By Tomorrow〉,這首跨越十年的經典不論是曲名、歌詞還是氛圍都非常點題,是十分有巧思的選曲。

在動畫的結尾,我們又回到了一開始的那間餐廳,點著菸的男子再次對著觀眾、也像是對著自己詢問了一樣的問題——「What is Love ?」

發表迴響